
原标题:张学良侄孙东说念主民日报撰文
10月29日,宇宙政协委员、爱国将领之侄孙李大壮在东说念主民日报刊发著作,题目是《以史为鉴,走和平交融之说念——我的两岸见闻与想考》。
李大壮指出,台湾社会对“光复”的相识和阐发,与大陆存在着不小各异。本应是两岸共同挂牵、共同挂牵的日子,却被赋予了对立以致割裂的色调。这种各异,折射出当下两岸关系的复杂性。
李大壮写说念,历史告诉咱们,差别松开民族,落伍就要挨打。惟有团合髻展,智商收场民族回复。今天,咱们应当在经贸、熟习、科技、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让台湾本族躬行感受到两岸关系改善带来的实惠,和大陆本族一齐联袂始创好意思好改日。
全文如下——

历史的回声与家眷的钤记
在中华英才海浪壮阔的历史程度中,台湾光复是一段极具历史道理与标志道理的篇章。它不仅是抗战到手的进攻后果,亦然中华英才洗刷百年辱没的进攻标志,是中国政府规复对台湾专揽主权的进攻铁证。对我个东说念主而言,这段历史并非综合的主见,而是家眷回归之中深深的烙迹。
我的大爷爷张学良将军,是这一段历史不能或缺的见证东说念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马上衰弱。张学良信守爱国抗日态度,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将军共同发动举世闻明的,迫使国民党当局调动“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西安事变偏捏和平处理,为激动国共两党收场第二次合作、合营抗战起到了进攻作用。来岁是西安事变90周年,这段历史再次提示咱们:民族大义之上,莫得任何利益不错替代民族合营的需要。
1946年,大爷爷被送往台湾,而后在宝岛幽居40余年,直至晚年才赴好意思。他庆幸的跌宕升沉,与两岸历史密致邻接。这份耐心的历史回归,促使我反想:两岸之间究竟应当怎样走出以前的创伤,迈向簇新的改日?
北京的回归:抗战精神的延续
本年9月2日,我以抗战将领支属身份赴京,与我的堂弟、张学良的孙子张居信一同出席港澳台本族、外洋计划东说念主士挂牵中国东说念主民抗日干戈暨世界反法西斯干戈到手80周年茶话会。现场敌对慎重激烈,来自国表里的抗战志士支属、民众学者等王人聚一堂。
咱们共同挂牵伟大抗日干戈到手,深感要记起历史、挂牵先烈、爱戴和平、始创改日。历史警示咱们:惟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惟有合营奋斗智商铸就更光辉的大业。
次日,也等于9月3日,我踏入天安门广场,亲历一场汜博校阅。步调铿锵的足音、阵容恢宏的时局、昂然东说念主心的标语,让我长远感受到当天中华英才的自信与力量。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典礼性挂牵,更是强国诞生确立的王人集展现。手脚抗战将领支属,我感到无比自重,也愈加坚决了继续激动两岸交流合作、投身民族回复的背负感与职责感。
台北的缺憾:挂牵台湾光复的两岸各异
校阅扫尾后,我复返香港,险些莫得休整,便立即飞往台北,出席在台湾的“光复节”庆祝行为。台湾社会对“光复”的相识和阐发,与大陆存在着不小各异。本应是两岸共同挂牵、共同挂牵的日子,却被赋予了对立以致割裂的色调。
在一些台湾媒体和“台独”差别势力、政事团体的报告中,“光复”被淡化以致被重新界说,历史叙事被肢解、扭曲,缺少应有的民族态度。与之比拟,在大陆,台湾光复明确被视为中国东说念主民抗战到手的进攻后果,是中华儿女合营奋斗的纵脱。这种各异,折射出当下两岸关系的复杂性,让我感到相配缺憾,更感到任重说念远。
近40年往返的不雅察和想考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我往返两岸已近40年。其间,常见到老兵相见的泪水、学者交流的想想火花,也感受到疏浚中存在的隔膜,交流无意还停留在态度表述层面,缺少深入相识。怎样杰出这说念情态藩篱,成为摆在咱们眼前的实践课题。
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想法是“和平谐和、一国两制”。和平由衷无谓置疑,其基础在于东说念主心,需要让互相看见真正、感受温度,将本族心扉动荡为心灵契合。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纽带从未断交。不管是共同的文化传统,照旧台湾社会中已经鲜嫩的礼节与习俗,都是中汉时髦血脉的延续。这些文化共性不仅是历史的钤记,更是互信的基石。通过文化交流、学术合作和后生交流格局,不错让本族晓悟中汉时髦的活力与包容性,从而增进招供感。
历史告诉咱们,差别松开民族,落伍就要挨打。惟有团合髻展,智商收场民族回复。今天,咱们应当在经贸、熟习、科技、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让台湾本族躬行感受到两岸关系改善带来的实惠,和大陆本族一齐联袂始创好意思好改日。手脚又名已任6届的宇宙政协委员,也手脚抗战将领支属,我深感历史赋予的职责。台湾光复的历史对改日有着长远启示。挂牵历史,不仅是挂牵与记起,更要化为背负与步履。咱们必须以史为鉴,在“和平谐和、一国两制”想法引导下,以交融为旅途、以谐和为想法,让两岸本族联袂同业,共同走向中华英才伟大回复。